引言
買套房、安個家,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當中,「安居樂業」是幸福的生活靈魂。
到了當代,「安居」不再單純地指安定的生活,也被購房剛需一族理解為「有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房子」,這可能就是當代人的執念吧。
隨著我國房地產政策放開,國內的樓房價格也在不斷上漲,普通老百姓買房成了一件需要墊著腳尖去觸碰的事情。
畢竟在大城市中,普普通通的一套百平米的房子,就有可能要三四百萬才能夠買得到。就算是在二三線城市,房價也普遍超過了一兩萬。
當前很多購房剛需家庭都面臨著「父母奮斗30年,只夠攢個首付錢。
兒女再拼30年,購房貸款才還完」的尷尬與無奈。這也就使得人們在買房子的時候格外謹慎。到底該選什麼戶型的房子?一梯幾戶住著更舒服?都成為考量的因素。
最近一段時間有房產銷售發現,越來越多的家庭搬離「一梯兩戶」的樓房,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是5大硬傷太明顯,住得讓人心煩。
「一梯兩戶」成本高,公攤面積讓人愁
對于居住在一體兩戶中的住戶來說,入戶之后最大的困擾就是一梯兩戶的公攤面積過高。與一梯四戶、兩梯四戶的樓房相比,一梯兩戶需要承擔電梯面積、步梯面積和公共過道面積。本身購買的是百平米的房屋,有可能實際居住面積僅僅在80平米左右。
相對而言,一梯四戶的公攤面積要小很多,百平米的房子,實際居住面積往往在85平米以上。
想象一下若自己花錢購買的面積都放在了公共區域里,既住不到也享受不到,還要為這些面積支付相應的物業費、取暖費,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心理平衡呢?
「一梯兩戶」采光視野被阻擋
根據我國《住宅設計規范》一旦樓房樓層數超過12層,就需要為住戶設置兩部電梯,這也會導致住戶的公攤面積變大。
因此很多一梯兩戶都是11層的小高層建筑。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之中,這樣的樓房高度并不高。
若是周邊沒有高層建筑,居住者的視野不會受到阻擋,但若是周邊有高層建筑,則不僅僅會出現視野被阻擋的情況,還有可能出現采光被阻擋的情況。這也會間接影響到樓房的通風與居住舒適度。 也難怪一些居住在一梯兩戶當中的住戶有了更好的選擇時就第一時間換樓換房。
「一梯兩戶」高峰出行不方便
誠如上文所言,根據《住宅設計規范》很多一梯兩戶的樓房都不會超過12層,但開發商為了能夠使自己的利益變得更高,通常會頂著極限標準去建房,也就是說,大多數一梯兩戶小高層都會建造到11層。
在上下班高峰出行時段,一部電梯的使用往往會顯得格外不足,尤其是在早高峰階段居住在中間樓層的住戶。
常常是幾趟電梯都擠不上去,最后不得不選擇走步梯下樓,這也給出行帶來了很多不便。
另外由于小高層的電梯使用頻率較高,因此維護成本及故障機率也都隨之升高。一旦發生故障又無法進行及時維修,住戶們就只能通過步梯一層層爬樓,這恐怕也會讓居住在高層的住戶苦不堪言。
「一梯兩戶」安全風險大
一梯兩戶一個樓層之中只有兩家人,若是這兩家人相處不和諧或是都不喜歡互相打擾那麼就會交流很少,一旦出現需要鄰里幫忙的事情,往往沒有辦法及時獲得幫助。比如出現強盜或壞人往往是呼救的無人理,這也讓居住的安全風險變大。
「一梯兩戶」轉手再買難度大
一梯兩戶大多數都屬于是中高檔房產,在購買的時候價格往往很高,面積也相對較大。
這就使得在轉手的過程當中產生了一定的障礙,愿意購買此類房產的人少之又少,讓轉手再賣的難度變大。尤其是那些處于頂樓或是腰線樓層的「一梯兩戶」房,升值空間不大,再賣往往都是低價出手,實在太不合算。
小結
購房剛需者多數都想享受「一梯兩戶」的居住清凈,但又不想承擔「一梯兩戶」的高公攤、不保值。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更多普通家庭搬出「一梯兩戶」的機率會變高,而「一梯四戶」「兩梯四戶」的樓房將會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面積在80-100平方公尺之間的此類樓房,將更具有升值空間和購買優勢。大家覺得「一梯兩戶」到底好不好呢?